“通过这次考察我们更深地认识到,做企业还是要经常走出来看一看国际同行的发展情况。这跟在家听别人讲述效果完全不同,只有亲身体验、才能更深地感受到差异,才能更好地为企业下一步发展做出决策。”德施曼智能锁联合创始人董启广感慨地说。8月17日,伴随着从一架从上海到日本东京成田机场航班的抵达,标志着这次由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组织的一行15人的日韩锁具行业交流考察活动正式开始。本次考察为时一周,由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理事长张东立、专职副理事长吕基英带队,组织了三环锁业、德施曼、海尔三翼鸟、富邦锁业、杨格锁业、鑫密码锁业、天润橡塑等行业重点企业广泛参与。
此次赴日韩两国考察,考察团先后拜访了MIWA LOCK 株式会社、SHIBUTANI(涩谷)株式会社、骊住株式会社,韩国UNICOR HIGHTECH数字门锁制造公司、ELENSYS(????)公司,并走访了多家当地五金、锁具市场,并与韩国钥匙协会、日本锁业安全协会等单位的负责人会面,探索深度合作的机会。
日本最大的锁具企业MIWA LOCK 株式会社
8月18日,考察团一行来到MIWA LOCK 株式会社,该公司是日本最为知名的锁具品牌,在日本民用市场拥有近70%的市场占有率,尤其在住宅、公寓配套市场占据主导地位,有着较高的市场地位和产品竞争力。该公司成立于 1945 年,总部位于日本东京,经过80年发展,已成为日本领先的高性能锁具和安全系统供应商。MIWA 拥有 1500多名员工,产品出口到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,在全球酒店、办公楼等商业领域以及高端住宅市场都有广泛应用。
在MIWA公司相关负责人吉田爱美向考察团介绍了一款家用智能门锁,这款锁分为上下两部分,全体黑色,线条流畅,需要手持小型遥控器打开。她告诉各位团员,这款产品遥控器通过感应链接所提,感应距离约两米,离开两米后信号消失,与汽车智能锁的感应原理相同。她还介绍了一款密码锁,外观与国内锁具类似,通过密码操作,使用的方法与效果也与国内密码锁基本一致。据了解,这两款是目前日本锁具市场上最常见的两种锁具产品。吉田爱美认为,日本消费者对 “生物信息” 的隐私保护意识极强,因此市场上需用到个人“生物信息”的锁具产品占比不高。此外,日本用户对智能锁的 “识别成功率” 要求苛刻——需达到 “100 万次零失败”,而目前生物识别技术难以满足该标准,进一步限制了指纹及人脸锁的普及。
据了解,目前日本锁具几乎全是“日本制”,极少有美国、中国进口的门锁,且执行 “日本独有的尺寸标准”,海外适配性低,因此日本锁具市场相对较为封闭。
Shibutani 增长势头强劲
Shibutani公司创办自1946年,早期从事一些五金配件、金属信箱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。2000年,该公司创办了Clavis品牌,开始涉足锁类相关业务,截至今年已经是第26年。
据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东浦浩二介绍,Shibutani以日本的套房配套为核心,这类业务在其锁具整体业务中的占比超过50%。多年来,该公司形成了一定的经营模式,会依据不同产品创立不同品牌,比如以智能锁为主的Clavis,以商用感应系统为主的SwithSrtikeAIR,电子入户系统为主的Tebra等。据了解,该公司重视技术与研发,2012 年自研电子锁产品,2013 年、2015 年、2017 年又陆续自主研发出各类锁具产品,保持着各类新产品的先后上市。“持续的创新以及对市场趋势的把握,我们营业额在近十年来获得了大幅提升,去年营业额约 240 亿日币,未来有望突破 300 亿日币,目前在日本锁具行业中仅次于MIWA,排名第二。”他现场演示了该公司刚刚推向市场的一套自主研发的入户感应系统,用户提前存入面部信息,在到达门锁前即可实现感应,登录成功后站到门前触碰按钮即可自动打开门锁,操作十分便捷。据了解,该系统在日本TO B市场上的售价大约28万日元。他还表示,这款产品在说明中标注的使用寿命为7年,但实际上正常使用年限能够达到14年以上,这种日本文化中的“谨慎”也十分耐人寻味。
他还介绍了一款公寓入户感应系统,经过信息认证的用户可在日本多户型住宅套房外侧2米以内感应开门。该公司还研发了一系列用于餐厅、卫生间等公共空间的系统,可远程显示位置是否有人的功能,设计灵感部分源于疫情 “减少接触” 需求,也提高了工作效率。
东浦浩二还展示了该公司的智能平台,用户可以通过下载APP平台,手机操作管理或实现门锁的使用。不同于中国的习惯是,该公司的智能平台会按月向用户收取一定的费用,而中国企业的智能平台基本由企业开发维护,免费开放给用户。另外由于日本的法律对锂电池的使用有着严格规定,故日本的智能门锁大多使用干电池或者交流电,电池供电型电子锁占比约七成,电气供电型占三成,这也与中国的产品有一点不同。
骊住一站式服务中心
19日,考察团一行来到位于东京的骊住集团展厅。骊住集团是一家从事建材和住宅设备行业的日本知名企业,已经拥有100多年的历史,业界知名的INAX、美标、Permasteelisa和Grohe等品牌目前都隶属于骊住旗下。
此展厅是个一站式装修服务中心,展厅内从门窗、卫浴、锁具、窗帘等产品一应俱全,消费者可以在这里选择自己心仪的产品,由骊住提供统一的装修安装服务。在这里,一款一体式智能门吸引了大家的目光。这门整体设计简洁大方,门体部分为金属板搭配可定制把手,锁具由MIWA提供,可通过密码或门卡操作开关。仔细观察可以发现,这款智能门与中国常见门的存在一定的差异。作为子母门,这款门其所有锁点、电子部分均设置在子门一侧,且设有过线器保护,门体配备自动闭门器(制动器),开门后会停留 1-2 秒再自动关门,遇到阻碍会自动停止,还具备防夹功能,十分人性化。董启广表示,这款智能门代表了未来智能门的发展方向,以往中国智能门将开门系统安装在门体上时,会破坏门的一体性,对防火、防盗性能产生影响,而这款智能门通过感应即可实现自动上锁与开门,有效规避了上述问题,是更优的发展方向。“当前理想的智能门模式是 “门 + 锁一体化解决方案”,消费者无需分开购买门和锁,企业可一次性搞定。对比过去,原先安装智能系统时需纠结安装位置,还可能破坏门的防火防盗性能,而如今随着社会公共安全提升与科技应用,门的安全逻辑从 “被动安全”(靠门体增厚、结构复杂实现)转向 “主动安全”,门体可相对简化,避免资源浪费,同时再把智能门细节精细化,令其安全可靠,就能够实现产品和市场的再一次升级。”董启广说。
综合来看,日本锁具市场不仅与中国有很大区别,即便于全球市场相比也独具特色。据日本锁具协会会长铃木介绍,目前日本锁具市场发展稳定,市场上主要品牌共约5家,这些锁具企业通常拥有较长的历史,发展近百年。由于品牌集中,因此这些企业在市场上已经做好了细分,大家针对不同的领域分工明确,互为补充,共同填补和满足了市场的大部分需求。日本套房销售多采用“预售 + 定制”模式——楼盘尚未建成时便开始售卖,购房者可在样板间了解产品,锁具作为可选加装项,企业会联合房地产商在楼盘的宣讲会上向购房者推荐。这个过程中传统锁具仍是主流,但购房者也可选择将普通锁更换为电子锁。为了用户使用的方便和美观,其锁具尺寸标准十分统一,支持“轻量化改造”—— 无需拆除原有机械锁、不用在门上“挖洞”,直接在原有锁具外“套装智能模块”就能实现“机械 + 智能”双备份。此外,受日本消费者习惯及配套服务影响,日本的门锁线上销售比例很低,当地用户还是习惯在线下市场选择锁具产品。由于“日本独有的尺寸标准”,日本锁具几乎全是“日本制”,极少有美国、中国进口的门锁,与此同时,这些锁具由于日本规格的独特性,海外适配性也较低。
据了解,日本锁具目前没有国家层面的强制法规,但业内有协会制定的基准,部分标准由协会与国家相关方共同商议确定,还有些防盗型产品标准流程源于警察部门的提案、协会参与制定。此外,日本手机制式与国内不同,中国智能锁想要进入日本市场,要打通这一平台,而且日本锁具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强烈,很多功能的推动要做好专利的考察和评估。同时,日本存在锁匠群体,锁具企业会与锁匠开展多方面合作,包括日常工作协作、共同参与学习会等,在售后服务中,若消费者有需求,可联系附近的锁匠解决问题。
在日本,行业协会的权威性和作用很大,协会不仅制定行业规则,更在传递“以用户为核心”的行业价值观,一旦企业不符合这一价值观,便难以融入行业。这种“价值观约束”让日本企业普遍重视产品品质与用户体验。此外,日本本土品牌的相互之间信任度高,不动产商通常会优先选择本土供应商,认为外来品牌“服务不稳定”,其他国家品牌要进驻需要打破“信任壁垒”。
日本锁具企业和市场的整体情况令考察团一行十分感慨。海尔蔡文东认为,日本头部锁具企业不追求低价或低成本,而是专注“用户体验”,例如产品人性化、耐用性提升,以“好用、易用、耐用” 为目标。反观国内部分从业者,常为应对价格战优先考虑“降本”,而非聚焦消费者体验,导致低价产品虽短期畅销,但用户易因质量问题“付出代价”。
张东立表示,“通过调研我们发现,日本锁具企业普遍拥有较长的近百年的历史,在发展中秉持着“匠人精神”,他们通常不追求业务广度,而是专注深耕,耐心打磨产品,把行业做细做深,而国内部分企业更侧重“外延拓展”,追求做大,叠加功能,反而增加了成本,也不利于产品整体的稳定,要把企业做长久还是要耐得住寂寞,长期坚持,把做好产品放在第一位。